2005年8月30日,星期二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硬骨头”就这样一个个被啃下
省高院昨通报15年执行情况
本报记者 余春红 通讯员 张兴平

  本报讯 “从1990年到2005年7月底,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1865410件,办结1827649件,执结标的金额1385.14亿元。”昨天,省高院副院长童兆洪对记者报出了我省执行机构成立15年来的执行成果。
  1990年7月,省高级法院执行机构成立,到今年7月,已整整15年。昨天,省高级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了这15年来的执行情况及今后的执行趋势。
  “夜间执行”、“集中执行”,这样的执行行动已为老百姓所熟知。多年来类似的执行专项行动和执行措施在全省各级法院层出不穷,执行人员常常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段对老赖突袭执行,给终年躲债的老赖一个措手不及。
  某某企业的老板因不履行债务被媒体曝光,提供执行线索可以获得报酬等等,这些现象都源自限制债务人高消费制度、债务人名录制度、“悬赏执行”、“审计执行”等一系列执行制度。这些制度给有钱奢侈却没钱还债的老赖们套上了一个个紧箍圈。
  此外,法院执行还充分发挥了《刑法》的威慑力。近5年来,全省有85名欠债不还的顽固老赖被处以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,领受刑事处罚。浙江的执行工作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,有关领导评价说:“浙江法院的执行工作及其改革,包括执行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,都无可争辩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”
  “实践中,我们根据执行工作的基本规律,着力增强执行能力、提高执行水平、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,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。”童兆洪副院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,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执行的坚强后盾,从某种程度上说,执行问题是社会问题。
  15年的执行硕果累累,但问题也不少。童兆洪副院长指出,在立法上,执行是个薄弱的环节,我国目前还没有“执行法”;在管理体制、机构设置、执行方法上也存在弊端;查封扣押、评估拍卖、款物交付等执行程序容易出问题,存在“执行乱”的现象,必须通过执行工作制度化、规范化来根治。执行还面临案多人少、社会诚信缺失、执行环境不佳等困难。对于下一步如何切实解决“执行难”问题,省高院用5个“走在前列”表了态,即在端正执行理念、增强执行能力、深化执行改革、创新执行制度、提高队伍素质5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。